“五亩之宅,树之以桑,五十者可以衣帛矣。”中国古代就有倡导植树的传统,树是财富,是人民生计的重要组成部分,长养着一方水土一方人。《淮南子主术训》记载:“以时种树,务修田畴,滋植桑麻。肥硗高下,各因其宜。
丘陵阪险,不生五谷者,以树竹木,春伐枯槁,夏取果蓏,秋畜疏食,冬伐薪蒸,以为民资。”根据土地和时节,顺应草木生长的规律来利用山林,于是一年四季,漫山遍野,果实累累,木薪不绝。植树营造了心灵的绿荫。陶渊明在门前种下五柳,陪伴他度过“箪瓢屡空”却“晏如也”的隐居生活。
白居易“手栽两树松,聊以当嘉宾”,松树成为他可以对谈的嘉宾挚友,也寄托了他一生为民的期许。欧阳修“手种堂前垂柳”,“挥毫万字,一饮千钟”,其洒脱豪放之气概,让“欧公柳”传为千古佳话。甲骨文中的“生”字,是一棵树从地上茁壮生长的形象。
在古人看来,“生”的本源,与树木和自然密切相关。古人利用自然资源,强调“不违农时”,“不涸泽而渔,不焚林而猎”。“天人合一”的传统观念,体现了农业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朴素智慧,也是现代人追求永续发展、倡导生态文明的文化根源。
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决议,将每年3月12日定为我国的植树节。1981年12月,《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》经全国人大会议审议通过。1984年颁布的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》总则中规定“植树造林、保护森林,是公民应尽的义务”,从而把植树造林纳入法律范畴。
十八大创造性地提出了“五位一体”总体布局,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,“绿色”发展理念越来越成为全社会的共识。对环境保护的重视,对生态文明的建设,为植树节赋予了更丰厚的时代内涵。通过植树这一古老的仪式,久居城市的人们得以亲近自然,在与泥土的接触中直观地感受到生命的可爱、环境资源的可贵。种一棵树,即是种一份对美好生活的期盼。
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,坚持低碳生活和绿色发展,让绿水青山绵延不绝,让蓝天白云成为美丽中国的常态。“孟春之月,盛德在木”,在这万物生长的季节,提着锄头、水桶和树苗,爬上小山头,种下一片绿色,种下新一年的希望。为小树苗浇透水,抬头眺望远方,山川连绵,草木青青,这是我们一起建设的家园,在春天里变得更加美丽和生机勃勃。
本文来源:米乐|米乐·M6-www.qzyabs.com